Board logo

标题: 关于林海的采访 [打印本页]

作者: menglu    时间: 2012-1-14 16:46     标题: 关于林海的采访

本帖最后由 menglu 于 2012-1-18 14:02 编辑 9 E) V; b/ b: q4 m  ~

& v! {3 @0 g. l你认为马岩松在建筑圈内做的相对出色、有一定的特色的原因是:
1 `" H7 ~* r8 Q# E& ~8 @4 Z; Q答:他一直在走一个不同寻常的路,一开始被视为另类,嗤之以鼻,但他足够自信一直走下去,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看了他的访谈,他对问题的看法还是有一定高度的。当大部分媒体都误认为一切异形的曲线化的设计都是参数化设计的时候,他一直在塑造自己独有的形体,一再强调,他的设计并不属于参数化设计。( S( e. g5 V8 F; `/ B5 M4 C

2 n5 r; W4 e0 D从林海的眼中看ZNA的优势和特色:
" o3 ]% E6 s3 B; g3 T答:从酒店设计方面去看,咱们的优势是能够以最近的距离去看酒店的设计,但是酒店设计太过专业和复杂,并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它是需要综合的团队的力量,在这个大团队中有甲方、有设计师、有酒店管理公司,建筑师只是其中主要的环节,咱们的优势就是可以把这些团队的力量整合在一起,从空间使用上、从甲方立场上很好的契合,与酒店管理专家的意见相融合,行成咱们自己的设计规范,进而使设计进行的比较顺畅。  R* R6 ~: m) }% R0 Q2 r! _6 ^6 b, x2 U
" V# k9 C. ?" M" M3 B6 }2 B
ZNA还有一个优势是从学术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这对事务所的成长是有巨大帮助的。现在太多的事务所在做很商业的东西,慢慢就会随波逐流。但学校这一块还没有那么的市场化,从技术上和设计上都有很多FRESH的东西在更新替换。9 o6 A1 @5 P! Y9 m0 ]% E( [) v

3 y! d$ n' ?5 `2 o; ^假如往林海身上贴一个标签的话,你自己认为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标签:0 o7 y- _, a" h( D1 F
答:没有标签。当你打下一个标签之后,你的特点就被固定了,再想要突破就比较难了,非要贴上标签的话,就贴个“人民建筑师”吧。
" R9 W. @6 ^7 t) v& l; M
! n+ w7 H  ^2 @3 n8 @SOHO甲方跳到乙方,自己对这样角色的转换有什么感受:
9 Q) \. r' d3 K. e. o% a9 Z  [8 y* h答:SOHO是一个很奇特的公司,自己当初去到那里,只是为了增加经验,真正了解甲方的想法。就像咱们的老前辈贝聿铭,之前在甲方做了很久,直到40岁的时候才出来成立自己的事务所,从建筑师的角度来说,很多人并不欣赏他,觉得他在设计上会妥协,但这恰恰说明贝聿铭了解甲方的想法,所以他会利用甲方的嘴把自己的概念说出来。在甲方工作的经验其实是会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实现他的想法。这就是我在SOHO的主要感受,当然还有其他比如复杂的人际关系、权衡各方面利益等,并不是我的个人所擅长,我还是选择做一个纯粹的建筑师。
4 D8 y5 g' m1 S2 ]" `7 H
$ h; o0 S$ k1 v* V- A  e进入建筑设计行业的初衷0 b/ u% O5 o2 a1 ]' s
答:进入这个行业很懵懂,从小到大都在少年宫学画画,然后大家就说你会画画应该去学建筑啊,就这样报考了。等进了这个行业才发现画画不等于建筑。咱们国家的建筑秉承的是前苏联的学院派的模式,要求有绘画基础,还要有三年的绘画培训,这和现代的建筑教育是很不一样的。包括我后来去荷兰,发现他们那边学生的绘画功底都不怎么样,但是他们培养的是思考方式和动手能力。
# b1 p4 G: ?. O: A" {: l7 G
5 i0 _. i7 m; k. N2 X1 k你觉得建筑是艺术吗:' j$ n3 V1 Y# g4 \/ A
答:你需要实现的东西,它就不是艺术。但这个界限很难界定,首先,建筑具有艺术性,凝聚一个时代的元素。但它并不是纯艺术,他需要艺术修养,但它要造出来,还需要建筑技术,再往后看不光技术还要造价,所以说建筑一个跨行业的专业。, T/ W' |1 T$ E! w, d

6 b; L: P& s- `0 J. _: P$ F过去十年的工作经验中,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6 \5 g6 R0 h. K! ]: p3 Y答:每个阶段的认识都不一样。头三年,自己拼命的工作,在画图,在积累,人的时间和生命都是有限的,职业投资是最大的投资,这样的投入对青年建筑师是非常有帮助的。# B1 n0 [9 {& ]) m
9 d7 h) p5 k1 `" e* |- n$ q
后来进入第二个阶段,去了荷兰留学,这是对设计巨大的洗脑过程,跳出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可以让建筑的思路和理念上有很大的改变,可以让思想很自由,可以很个人化的设计。设计师之所以多样性就是因为设计师的背景、经验、经历各不同,设计师的世界是否足够大都会影响你对问题的看法。起点是一致的,但设计的结局却是完全不同的。
7 ~! Q- U- n8 b1 X7 _" r4 ]: v& B* F* A7 ^
第三个阶段,从荷兰到了纽约。美国的体系和理念更像中国,或者说中国更像美国,这与欧洲是完全不同的。欧洲事务所的设计周期很长,允许他们做各种各样的尝试。但美国是非常商业和实际的,正如他们自己评价的那样:设计是个奢侈品,他们关注的是如何让建筑成为服务。
4 t' l1 {5 D- F" j/ D4 |; e4 p4 M- r. \7 ]$ D( k/ J5 D
第四个阶段,回国到了SOHO。学会如何从甲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甲方关注设计是件很愚蠢的事情,于是在这个环节中重新审视设计,发现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可以与甲方沟通。
1 @% x7 @# b) d7 X/ R4 w$ {1 K* `" V
0 A2 P2 _/ o: r在过去的时间里,有那些是对你比较重要的MOMENT& D# U5 f  @2 O" u- M
答:在大学毕业工作的第二年,有一个重大的转折点,那会干活太拼,像白纸一样能够迅速的写满东西,能给自己一些莫名的自信,于是重病了一场,躺在病床上就在想我的事业的轨迹就要一直这么走下去么,于是萌发了出国的念头。
2 c7 c, F& @* @: i% Q4 X8 T# |9 p- J0 Z( u1 _: r9 l3 }
其实中间大大小小都有很多让我感慨的时间节点,荷兰前半年的惨败也给自己很大的打击,完全颠覆我对设计的想法。
$ Q3 T0 r8 T4 r5 N: K6 r9 w' g( g3 G
SOM时也被自己的领导狠狠的批评过一次,那时刚在纽约过的30岁生日,人到30岁之后,还有人直言不讳的指出你的不足,我觉得是一件很宝贵的事情,所以我至今都很感激他。
/ n: C% O: m# n% T" _
2 M, ?& j% i% W: vSOHO那更是血淋淋的教训,SOHO让我明白一件事情,你认真做事是不够的,你要把眼光看的更高,你要权衡周边所有人的利益,这是我所学到的。
) Z  ]0 F. ^! b
) Z: w) b; M# x你对未来的设想是什么?你个人的规划是什么:
+ i. R/ l& ^/ f& t: M  I答:短期计划还是考个建筑师,长期计划的话,我从甲方回来乙方,说明我还是喜欢设计,我目前的关注点还是对传统工艺的一些融合和保留,但这个很难,包括到现在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说什么是中国的设计,当然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很多比我优秀百倍的人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但我还是把它当作自己的一个责任。我又那么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从这些传统中吸取一些东西去帮助自己的设计,这就是我在将来若干年中所想要追求的,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在设计之中传达出来。
" r6 F: @/ M9 ~4 ?' a7 E# j# y$ y6 ]
你如何看待中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前景:- J8 L  Z6 e$ E( |. Q
答:还是市场吧,有市场才有机会,但是一味的迎合市场只是初期无可奈何的做法,但如何成为市场的主导,这才是我们接下来要考虑的方向。
作者: caochong    时间: 2012-2-8 11:45

有深度!




欢迎光临 zna论坛 (http://oa.znarch.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